|
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
|
地 址:雞西市紅旗路10號
電 話:
傳 真:
郵 箱:
在計劃經濟時期,在艱苦的條件下,雞西礦工發揚“寧可少吃一頓,也要多出一噸”的奉獻精神,為國家生產煤炭,展現了身在煤礦、胸懷祖國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優秀品格。1951年6月,雞西礦務局號召全礦區職工開展支援抗美援朝活動,捐獻一架“雞西礦工號”戰斗機。1952年,原煤產量突破306萬噸,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礦務局提出的“拼搏、進取、奉獻和爭創一流”的企業精神,把困難留給自己,把成就留給未來。隨著礦井建規模增大,產量逐年提高,社會貢獻和責任越來越大,先后派出大批干部、工人,支援了石嘴山、六盤水、七臺河、伊敏河等礦區建設,為共和國的煤炭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。
由于雞西礦務局生產迅速發展,使雞西在國家的政治地位、經濟地位不斷提高。1956年12月18日,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雞西縣,成立雞西市。雞西礦務局一直是支撐地方經濟的納稅大戶,1986年12月,雞西礦務局跨入了全國250家人均利稅最佳企業行列。
1976年7月28日,唐山發生大地震后,雞西礦務局于9月22日組建了一支赴唐山呂家坨煤礦救援隊。該隊由局革委會副主任張基學帶隊,共組織533人,分乘12輛汽車千里馳援,恢復礦井建設。完成任務后于12月5日全隊返回雞西。
雞西礦區在發展生產的同時,解決了礦區子女就業、上學、醫療等多方面問題,企業盡可能地改善職工生活,興建了大批職工住宅,完善了各種福利設施,形成了配套、先進的生活福利系統,職工群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。改革開放以來,雞西礦區在民主管理、住房改革等方面的經驗曾多次在全國煤炭系統進行推廣。
在這一歷史時期,企業涌現了眾多的各類先進集體和個人,一代代英雄模范如群星閃爍,照亮煤海礦區,他們以輝煌燦爛的業績,彰顯煤礦工人的先鋒力量。1950年趙化南代表參加全國勞模大會,1956年黃壽山、崔國山等7名代表參加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。從建企至1991年,涌現了全國勞模高鶴鳳、李守杰、張浩明等10余人,全國“五一”勞動獎章獲得者李玉才、顧以勤、羅喜生等9人,煤炭部、省勞動模范(先進生產者)姚占川、楊兆安、劉忠奎等170余人,榮譽的背后,是他們沉甸甸的奉獻精神和豐碩的工作成果,在企業發展歷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彩足跡。
![]() |
|